我国网络反腐的机制创新Mechanism Innovations of Network Anti-corruption in China
耿昊天;
摘要(Abstract):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反腐成为继上访、报纸信件、电话举报等传统反腐方式之外的新型反腐手段,在反腐过程中以独有的特点彰显出巨大的影响力。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反腐机制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亟需规范。从法律视角入手,诠释网络反腐机制的法律属性,反思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寻法律对策,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轨道,使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有机结合,成为反腐的有力推手,推进网络反腐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反腐;社会结构;政府角色;法制;伦理建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耿昊天;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1—59.
- [2]李龙.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396—397.
- [3]刘田玉.中西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兼评我国人大个案监督的有限合理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0506.htm,2016-11-01.
- [4]张康之,张桐.论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读加尔通的《帝国主义的结构化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 [5]刘吉发,肖涵.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我国政府文化管理的创新[J].唐都学刊,2014,30(1):82—86.
- (1)人民网,“中纪委: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党政纪处分101万人”,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20/c1001-28795090.html,EB/OL,[2016-11-0]。
- (2)“中心-边缘”结构由劳尔o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发现,后逐渐发展延伸至“中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被用来诠释帝国主义结构模式以及存在强弱差别交织共生的多主体治理结构。18世纪后,以自我意识占据重要地位,他人逐渐被边缘化。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与他人附属的关系趋向,近代社会,组织也可被视为一个大角度的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延伸至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自我与其他组织体之间也变存在着“中心-边缘”主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