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生态与环保

  • 《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研究:基于国家法律衔接与地方实践创新的系统性考察

    姜祛寒;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背景,系统分析辽宁省现行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滞后性与实践局限性。通过实证调研与比较研究,揭示条例与国家上位法在湿地定义、管理制度、法律责任等关键条款上的结构性差异,论证条例修订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研究构建分级管理、系统修复、协同治理等创新机制,为提升辽宁省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38;No.207 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2020—2023年大连市近岸海域海滩垃圾调查与分析

    王伟;纪德钰;王曼华;郭浩;

    从2020年到2023年,选取8个海滩为调查区域,根据《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试行)》人工采集方法进行海滩垃圾监测。分析海滩垃圾的密度、类型和来源,为进一步研究大连市近岸海域海滩垃圾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2020—2023年大连市海滩垃圾数量密度平均为25 216个/km~2,质量密度平均为242 kg/km~2。垃圾数量占前三的类型为塑料类、纸制品类和其他,占比平均为70.2%;垃圾质量占前三的类型为塑料类、织物类和玻璃类,占比平均为61.2%。海滩垃圾53.0%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大连市海滩垃圾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均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垃圾类型以塑料类垃圾为主。

    2025年05期 v.38;No.207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城建与园林

  •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福州市凤坂河流域城市内河近自然评价

    崔雯雯;谢祥财;

    采用城乡样条分区法,选取福州市典型城市内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筛选出河流水文和水质、河流生态、河床形态、河岸带状况、社会环境效应5个准则层指标和32个指标层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内河近自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福州市江北城区凤坂河流域的4条内河综合评价结果为“中”,近自然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为:凤坂一支河(3.44,中)、登云溪(3.37,中)、化工河(2.44,差)、凤坂河(2.31,差);34个河段中有9个近自然程度为“良”,10个为“中”,15个为“差”。针对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河段,需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促进内河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38;No.207 8-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农林研究

  •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机制、典型模式与创新路径

    冯娟;

    乡村旅游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纽带和乡村资源活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多重赋能机制,包括经济赋能、生态赋能、文化赋能和治理赋能,这些机制共同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其理论逻辑遵循“资源激活—政策驱动—主体协同—可持续循环”的动态模型,形成闭环发展路径。通过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不同区域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经验,并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资源价值资本化与活态化以及市场化运营等经验。结果发现,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面临四大结构性矛盾,需通过建立“四线管控”发展框架、探索“负碳乡村”新模式以及构建“混龄治理”共同体等创新路径进行破解,旨在为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38;No.207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两山”理论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三维向度

    上官振球;黄生成;张杨;

    “两山”理论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科学依据,以“两山”理论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具有理论、目标以及实践三个维度的内在科学性。探析理论上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应然和实然逻辑,在进一步明确目标导向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循环、绿色治理以及生态文化引领三个层面小目标,逐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总目标,并在实践中深化生态产业融合,提升绿色综合治理能力,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实现乡村生态的绿色振兴。

    2025年05期 v.38;No.207 26-2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文化与旅游

  • 乡村民宿原真性感知对游客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基于地方依恋与乡村生活经历视角

    李欣然;

    聚焦乡村民宿领域,揭示原真性感知和地方依恋对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路径。将原真性感知细分为客观与存在两类,地方依恋分为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价值共创行为分为参与和公民行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分析各变量间关系及乡村生活经历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客观与存在原真性感知均促进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地方依恋起部分中介作用,乡村生活经历正向调节,且地方依恋与价值共创行为正相关。由此提出挖掘乡村民宿原真性、培育游客地方依恋、激励游客价值共创并关注其个体差异等策略,为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2025年05期 v.38;No.207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00后”游客对旅游美食在线评论的信任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娟;皇甫萌萌;

    以“00后”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系统探究其对旅游目的地美食在线评论的信任度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0后”游客在美食旅游消费决策过程中高度依赖在线评论,其中评论质量与数量、需求匹配度、评论时效性、带图片的评论、长文字评论、平台的审核机制与知名度等维度,对其信任度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平台需建立动态评论质量筛选机制,如设置字数阈值、图片清晰度标准,构建“用户—商家—平台”三方互评信用体系,实施虚假评论智能识别与阶梯式处罚制度,并通过季度报告公开审核数据,为旅游美食类点评平台优化内容生态、提升Z世代用户黏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38;No.20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实践探索

  • 水资源费税制度改革的省思

    荆莹;荆晶;

    水资源费税制度改革由地区试点开始,逐步扩展至全国全面实施试点。在水资源费税制度改革过程中,水资源费的性质不清使费税制度改革的方向选择上存在偏差;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颠倒造成税款的支出方向不明确;《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作为水资源税的法律依据与其他法律存在矛盾。基于此,建议厘清水资源税、费、租的关系,将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与水资源出让金并行;修正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明确水资源税款支出用于实现水资源税生态价值功能的事项方面;并逐步完善水资源税的立法,协调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与水资源费相关法律的关系,待立法条件成熟后将水资源税规定纳入《资源税法》。

    2025年05期 v.38;No.20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南昌实践

    周依楠;华启和;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南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以湿地修复与生态治理为突破口,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通过以河湖长制为制度抓手,结合智慧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与保护工作,构建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制度创新、绿色发展和公众参与的南昌经验,还通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相统一、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协同的路径,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南昌样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38;No.20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三库+碳库”理念促进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王楠;

    “三库+碳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该理念是以人民至上和问题导向为根本逻辑起点,通过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协同联动构建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构建了基于系统思维的生态价值理论框架。福建省宁德市深化落实“三库+碳库”理念,构建起“山海联动”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其实践路径为:以系统保护夯实生态根基、通过产业融合激活绿色经济、依托碳汇创新挖掘减排潜力并拓展“三库+碳库”内涵与联动发展,多维发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38;No.20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首违不罚”制度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的优化适用研究

    刘茹梦;

    作为行政处罚领域的新型执法制度,“首违不罚”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通过对多省市颁布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免罚清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首违不罚”制度在执法实践中面临多重困境:“首违”界定标准不一、“危害后果轻微”认定模糊、“及时改正”的标准缺乏统一性、“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裁量效果受限。优化“首违不罚”制度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适用,应当规范“首违”认定核心要素、构建危害后果评价体系、统一“及时改正”整改标准,以及扩大“可以不予处罚”制度内涵。通过科技的辅助和智能化执法手段的创新,推动“首违不罚”制度在提升执法效能与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2025年05期 v.38;No.20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法治研究

  • 环境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基于污染环境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区分界限视角

    沈皖晨;许艾欣;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重点排污单位以物理手段篡改自动监测数据和干扰自动监测设备的违法行为刑法定性及罪数形态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刑事犯罪主要适用的罪名有污染环境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且往往以较重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处罚。在对上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时,不宜完全按照想象竞合的方式从一重罪论处,应当按技术手段和物理手段进行区分。对于以物理手段篡改、干扰自动监测数据的行为,要结合个案的犯罪情节和犯罪后果,明确污染环境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界限,以更好地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025年05期 v.38;No.20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惩罚性赔偿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中的限制适用

    谢丹;

    《民法典》一千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将惩罚性赔偿引入生态环境侵权领域,是顺应生态环境保护之举。生态环境侵权案件一般客体为生态环境,囿于填补性赔偿的局限、环境行政执法的缺陷,有必要在生态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以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司法实践已经逐渐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是鉴于惩罚性赔偿具有私法救济特性,应当严格审慎适用。实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优化适用,应遵循比例原则、明确制度适用情形,并基于整体主义视角,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2025年05期 v.38;No.207 77-8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替代性修复责任类型化适用路径探析——基于要素式审判方式指引

    陈鹏;应昕妍;张亮;

    替代性修复作为生态修复责任的一种特殊履行方式,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但囿于替代性修复责任方式的法律和技术属性,替代性修复责任方式在实践中暴露出制度适用不规范、替代性修复方式适用位阶模糊等问题。梳理现有的司法实践方式和理论争议,基于要素式审判方式的指引,对替代性修复责任方式类型化适用进行优化。要素式类型化适用管理应坚持以社会公共利益最优为原则,注重府院协同,平衡多元化替代性修复方式,通过预设前置条件、要素选择的方式,搭建统一化的替代性修复责任类型适用标准。

    2025年05期 v.38;No.207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环境公益诉讼证据规则的重构路径:基于数据信托的治理范式转型

    罗亚坤;张文镔;

    环境公益诉讼在风险预防转型中面临证据规则与数据治理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数据高度依赖与低效利用的制度困境。数据信托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治理工具,通过重构数据权属关系与治理范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系统性路径:其一,以数据权属分离为基础,构建公私利益平衡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私权垄断”与“公益虚置”的双重困局;其二,依托区块链存证与隐私计算技术,构建“监测—存证—预警”一体化的动态证据体系,推动司法逻辑从“损害救济”向“风险预防”转型;其三,将技术指标纳入司法审查梯度标准,形成“技术精度赋能证明强度”的认证体系。通过制度弹性与技术工具的深度耦合,数据信托可为复杂环境风险治理提供兼具适应性、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系统方案,实现技术理性与法律价值的动态互构。

    2025年05期 v.38;No.20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解构与重构:生态产品法律属性及其价值实现中的法权结构研究

    王自力;

    生态产品有别于传统商品,其公私兼具的双重属性构成了价值实现的根本矛盾。这种双重属性与其在政府和市场的双轨价值实现路径中的法权理论——“权力—权利”结构天然适配,因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法权的支撑。生态产品可分为公共、准公共与私人三类。公共生态产品由全民共享,准公共生态产品具有混合属性,私人生态产品适用传统物权制度。在现行法权结构中,公共产品存在全民所有权虚置和公私权能失衡问题;准公共产品面临权利性质争议和生态附随义务缺位;私人产品则遭遇行政过度干预且权能受限。未来,公共产品应遵循“权利实体化+权力辅助化”,准公共产品遵循“权利分化+权力清单”,私人产品遵循“私权社会化+公权谦抑”的法权重构逻辑,以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悖论。

    2025年05期 v.38;No.207 97-10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管理

  • 新时代青年爱国品质培育研究

    晏志伟;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层面的第一个要求,是公民的一种美德。爱国体现了个体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调节个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个体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爱国由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行为组成。青年是爱国品质培育的重要群体,要从爱国品质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通过深化爱国之知、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等四个方面培育青年的爱国品质。

    2025年05期 v.38;No.207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显著优势、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王奕雯;夏小华;

    数字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发展的新形态,呈现出叙事过程交互性、叙事体验沉浸式,以及叙事内容精准化的显著优势,但也存在叙事主体“去中心化”、叙事内容“固态化”、叙事表达“片段化”等问题。对此,必须巩固主流叙事的主导性、提高叙事环境的清朗性、增强叙事语言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实效性。

    2025年05期 v.38;No.207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社会加速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异化透视与纾解

    侯千慧;

    身处社会加速竞赛的现代化场域,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自主学习样态越来越与本真相脱轨,主要表现为行为实施的失真化与强制自主、空间分界的模糊化与情感疏离、时间投入的徒劳化与体验压缩、物界调适的过载化与精神损耗、自我认同的扭曲化与意义真空五维异化表征。借鉴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瞄准时间拜物魔爪的价值错位、推崇量化至上的资本增值、追求竞速生产的功绩迷失三维生成机制,应从尊重应许闲暇,树立自由全面的发展观;关照心灵向度,重申生命立场的学习观;回归伦理本位,塑造自由叙事的时间观着手,帮助大学生走出异化自主之态,实现健康自主的回归。

    2025年05期 v.38;No.20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消解及其治理路径

    吕苇杭;韦诗业;

    网络“泛娱乐化”以数字媒介为载体,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价值内核,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本驱动形成异化型社会思潮。网络“泛娱乐化”的生成逻辑与智能算法技术操纵、资本无序扩张、西方社会思潮交织,以及个体心理需求密切相关。网络“泛娱乐化”的内容“魅惑”、话语“渗透”、价值导向“愚乐”和参与受众认知“浅薄”等,不断消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吸引力、认同力、凝聚力和传播力。为应对网络“泛娱乐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从内容表达、主体培育、媒介整合及环境建设等四个维度探讨重塑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治理路径。

    2025年05期 v.38;No.20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学研究

  • 面向混合式学习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研究

    方美清;王晶晶;孙璐;杨艳婷;徐茂洋;

    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课程体系中,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和艺术表现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颇为重要。立足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引领,开展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园林景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表现能力,营造“线上线下多维融合”的课堂教学,助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25年05期 v.38;No.207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岗位需求的采矿类专业人才素质研究

    段中川;周继国;陈继勋;

    明确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有助于指导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等。为研究采矿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统计网络招聘岗位要求,基于统计数据筛分岗位类别,从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两个角度分析人才素质,并从四类主要岗位方向归纳岗位所需素质,研究获得了采矿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各类岗位所需人才特点等资料,并据此提出高校采矿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2025年05期 v.38;No.207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发育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

    付春鹏;李宗珍;李法君;王丽芳;

    针对发育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周期长、操作难度大、高风险实验难以开展等问题,结合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提出基于“基础—综合—创新”三级虚拟实验项目体系的教学策略。通过构建经典胚胎发育过程、细胞分化调控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计“课前虚拟预习—课中虚实融合—课后虚拟拓展”的三阶式教学流程,实现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实践表明,该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对发育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

    2025年05期 v.38;No.207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核心目标、主要原则和实践路径

    金立畅;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设定了筑牢政治认同与道德根基、统一专业认知与思政教育、推动价值判断与责任践行三重目标,并依此重构教学模式与师生角色。这些目标相互依存,共同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引领、有机融入、学生中心、多元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航、内容不割裂、主体不失位、成效可衡量。基于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从操作层面破解转化难题:深化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锻造育人的主力军;系统开发与整合思政教学资源,构筑育人的资源库;构建协同联动的教学实施机制,编织育人的协同网;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驱动育人的优化轮。

    2025年05期 v.38;No.207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自动批改到生成式反馈:基于CiteSpace的英语写作自动反馈研究可视化分析(2004—2024)

    宫丽;何俊婷;刘升;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2004—2024年中国知网中有关英语写作自动反馈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国内英语写作自动反馈的发文情况、热点领域及前沿展望。研究结果显示,相关领域经历了萌芽起步、应用推广和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批改网、教师反馈、写作能力、大数据,以及活动理论等。当前研究前沿主要围绕基于自动评分系统的多元反馈模式、基于写作自动评估的教师反馈素养,以及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适应反馈展开。未来研究可关注学习者对写作自动反馈的学习投入及影响因素。

    2025年05期 v.38;No.207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研究

    陈硕;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环境的一体性,为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思政课体验式教学面临身体参与缺失、情感能量匮乏以及情境创设不足的困境。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为切实提高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要调动身体参与,增强主体互动;聚焦价值引导,激发情感共鸣;联结生活经验,创设具身情境。

    2025年05期 v.38;No.207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征稿启事

    <正>《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公开发行、由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底出版。办刊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领域专业研究成果和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构想服务。

    2025年05期 v.38;No.20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投稿指南

    <正>为提高期刊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结合本刊实际,特请来稿作者注意以下要求:1.文稿内容要有理论性、前瞻性,有学术及实践价值。2.所有文稿请以Word文档(A4)形式发送至编辑部电子信箱:hljsgxb@163.com,邮件主题处请注明第一作者姓名、论文题目。3.文稿书写格式:题目、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以上项目均需译成英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

    2025年05期 v.38;No.20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