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生态与环保

  • 破产清算视域下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的体系化思考

    李文凤;吴满昌;

    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检视现有制度发现,破产法与环境保护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难以衔接和协调,破产清算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缺乏程序保障。理论上,破产法应秉持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将破产制度的视野从债权人利益扩展至环境公共利益,在利益衡量中坚持公益本位原则。在法律适用上,破产法需尊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设定的义务和责任,其“调整权力”限于环境债权之清偿等非核心内容。在操作层面,破产清算中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包括固体废物的处置责任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以责任形态为标准可二分为行为责任和财产责任。行为责任的履行无需中止,由破产管理人具体落实,相关费用分别归于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列。财产责任在理论上具有转化为债权的可行性,依据功能和性质差异可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先权,由董事与企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025年04期 v.38;No.206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论土壤污染修复条款的完善:以溯及力问题为切入点

    郝玟汀;

    土壤污染修复责任重点关注的是“污染状态”而非“污染行为”,故而属于非真正溯及既往的溯及类型。由于环境污染归责的无过错责任倾向、土壤污染所涉及的重大公共利益与土壤污染的特殊性,土壤污染修复溯及既往具有正当性。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溯及制度尚不完善,表现为溯及力不清晰、责任减免条款缺失等。在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中,应当明确规定土壤污染修复适用溯及既往,从划定可溯及的时间节点、确定可溯及的责任主体范围、设置溯及既往的免责事由等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土壤污染修复溯及力制度。

    2025年04期 v.38;No.206 9-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洞庭湖总磷污染危害防治的法治保障

    乔轩宁;吴思乐;

    洞庭湖作为湖南省的“母亲湖”,其水质治理成效对维护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总磷是湖区主要污染物,极大制约湖区生态修复。目前湖区总磷浓度波动大,污染物来源广泛,污染危害显著。因此有必要立足实证研究法,以法律治理视角助力生态保护,结合湖区总磷污染防治中涉磷专项立法缺位、执法主体建设不协调、专门法庭审判质效不彰等三个方面,着眼于通过精细化立法聚焦总磷污染防治难题,赋能生态行政执法主体协调化建设,优化涉磷环境资源审判流程,以进一步巩固洞庭湖总磷污染的法治屏障,充分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5年04期 v.38;No.206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城建与园林

  • 宣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基于宣城市公园绿地树种调查与评价

    褚群杰;

    以宣城城区范围内150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调查每种树木的11个功能性状,将观赏价值、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作为评价绿化树种的3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种树木3个指标的评价值和综合优势值,并以此筛选出宣城市适宜绿化树种物种库。结果表明:宣城市绿化树种隶属57科97属,常绿树和落叶树比例与天然林近似。落叶树种观赏价值更高,综合优势值略高于常绿树种;乔木树种的生态功能优于灌木树种,两者综合优势值无明显差异。蔷薇科、木兰科、忍冬科、锦葵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具有明显优势。根据综合优势值共筛选出60种树种(包括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各15种)作为建群种或常见种,构建结构稳定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为其他城市筛选绿化树种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206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研究进展

    吴雅华;陈巍;陈烨;

    城市公园景观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为明确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发展方向,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知网(CNKI数据库)2004—2024年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相关研究文献5 575篇,分析其研究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以“城市公园景观”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基础扎实;在研究热点方面,该主题涵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景观评价等多个领域,早期关注景观基本要素构建,中期聚焦生态功能、地域特色、居民需求,近期侧重城市整体品质提升和多功能融合,后期城市公园景观研究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跨学科研究以及居民动态需求等方面深入探索。

    2025年04期 v.38;No.20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农林研究

  • “森林粮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究

    曾惟华;汪晓莺;

    建设“森林粮库”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还能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森林粮库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多维价值。经济层面,激活绿色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层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乡村可持续发展底色;社会层面,促进人民主体性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根基。面对发展森林食品产业过程中的困境,要通过加大人才支撑、整合森林资源、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等,多措并举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发展与“森林粮库”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藏粮于林”与“富民于山”的双重目标。

    2025年04期 v.38;No.206 40-4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三生空间”与乡村旅游融合路径研究——以黟县为例

    陈宏媛;年四锋;

    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是乡村旅游重要的空间结构,“三生空间”与乡村旅游融合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选取安徽省黟县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其“三生空间”与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探讨乡村旅游与“三生空间”的融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历史观光、民俗体验成为黟县生活空间主要的旅游活动,生活空间呈多功能化;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成为生产空间主要的旅游活动,生产空间呈旅游化;自然观光、生态游憩成为生态空间主要的旅游活动,生态空间呈景观化。立足“三生空间”系统,从生活空间提质、生产空间增效、生态空间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议。

    2025年04期 v.38;No.206 46-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文化与旅游

  • 国外典型康养旅游目的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张俊琁;蔡建刚;

    康养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满足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巴登巴登小镇的温泉康养、新西兰皇后镇的体育康养、日本上松町的森林康养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医疗康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实践为我国发展康养旅游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结合我国康养旅游起步较晚、发展形式过于宽泛、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我国发展康养旅游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康养品牌;二是依托地域优势,凝练康养特色;三是强化宣传推广,拓展康养市场;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康养人才。

    2025年04期 v.38;No.20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从感知到传播:旅游演艺中游客沉浸体验过程及口碑传播分析

    潘文敏;单福彬;

    基于心流理论构建旅游演艺游客心理体验评价体系,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从主体认知审美、场内氛围、表演整体配合三个层面对影响旅游者沉浸体验和口碑传播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游客沉浸体验过程包含认知审美、场内氛围和表演整体配合三个方面,且对于沉浸体验均呈现正向影响;(2)旅游者沉浸体验正向影响口碑传播;(3)沉浸体验于主体要素、场域要素,以及表演要素对口碑传播间发挥关键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38;No.206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龙谕酒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张骞;宋文戬;毛凤玲;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游客感知与情感评价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评价因素。基于网络文本分析,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龙谕酒庄旅游形象感知与情感评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游客对酒庄旅游形象的认知对象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旅游环境五个方面。(2)情感形象以积极情绪为主,对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的满意度较高,消极情绪主要集中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旅游环境等方面。(3)游客对酒庄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较高,推荐和重游意愿明显。酒庄可通过创新旅游活动、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构建新媒体矩阵等措施,推动酒庄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38;No.206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实践探索

  • 绿色发展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探析

    王世纪;

    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它以绿色空间布局、绿色产业结构、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为基本构成,四位一体共同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绿色空间布局通过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场域;绿色产业结构通过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绿色生产方式通过驱动生产体系的低碳循环跃迁,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强大引擎;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消费端变革巩固生态价值共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2025年04期 v.38;No.206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精神消费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胡颖;

    美好生活既离不开物质消费的支撑,也离不开精神消费的滋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消费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精神消费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发展、深化和融合四个阶段,精神消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国内学界对精神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与外延、特征与功用、问题与优化等方面。精神消费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对特定消费群体、跨学科整合和长期跟踪和动态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鉴于此,对精神消费研究提出未来展望,推动精神消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025年04期 v.38;No.20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生成机理和纾解路向——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

    肖颖;司学源;赵新城;

    作为网络媒介、资本与文化消费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传播呈现出求真上离散主流意识形态、向善上冲击道德选择、向美上诱发精神空虚等负面影响。青年是网络文化消费中的主力军,在消费中更注重仪式感。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机理可以阐发为“前提触达—过程触发—结果触动”。鉴于此,需要在治理网络空间与加强技术规约上实现前期优化,在优化供给质量与提升消费素养上进行过程治理,在重塑价值观念与促进消费正义上达成结果纠偏,从而纾解青年网络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

    2025年04期 v.38;No.20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00后’整顿职场”现象的现实表征、生成机理与纾解之道

    徐丹;辛维金;

    “00后”的独特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传统职场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实表征层面,“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诉求兴起,重视以“有理有据”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硬怼文化”的具体话语表达。在话语隐喻层面,家庭经济实力影响职场的认知结构,网络流量重塑个人认知,文化根脉锻造新一代的职场观念。针对“‘00后’整顿职场”现象的纾解之道,包括认知重塑以打破刻板印象、制度先行以筑牢职场规范、文化引导以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以及价值引领以夯实青年群体的信仰根基。这些措施不仅为理解和应对“00后”在职场中的独特需求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的职场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38;No.206 89-9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法治研究

  • 环境行政处罚中减轻处罚的调适方案探寻——基于对环境行政重罚主义的反思

    陈哲;

    由于环境场域受到公共规制的高度关注,我国环境行政处罚机制逐渐倾向于重罚主义。减轻处罚因在行为层面与重罚主义存在冲突,加之《行政处罚法》赋予的“从轻或减轻”选择裁量空间,使其在适用中面临“空转”困境。重罚主义并非无可争议的路径,应予以适时反思与调整。鉴于此,在现有法治框架内应将减轻处罚裁量基准的优化作为调适方案,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中减轻处罚的适用,纠正处罚畸重之趋向,化解减轻处罚三重矛盾关系。

    2025年04期 v.38;No.20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先予执行的变通适用

    盛余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适用先予执行是司法实践的创新做法,但立法层面缺乏针对性规则予以参照,适用传统民事诉讼先予执行规则忽视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对此,应审视先予执行制度的法律定位,充分考虑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适用的独特价值与特殊性质,进而对制度的适用予以变通。在实体标准中,应以利益紧迫性为预防基准、以执行可行性为恢复保障、以方式时效性为效率考量,构建判断适用与否的基本条件。在程序规范上,除去对共性程序的沿袭外,应充分尊重公益性、专业性、灵活性,对适用程序进行简化,引入专业机构并调整提出申请的时间。以期为环境损害的及时制止以及生态修复的有效践行提供保障。

    2025年04期 v.38;No.206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范围拓展的异化与重塑——基于广西366份案例的实证分析

    梁峰;陈颖琪;陈婕;罗云泽;麦钰铃;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自2018年确立以来,有效提升了公益保护效能,但实践运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2018年至2025年广西366份刑事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案件罪名范围已突破传统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际案件涉及的罪名逾越了规范文本中确立的案件范围边界。同时,该制度也面临着合法性基础薄弱、起诉标准模糊、纯民事公益诉讼空间受挤压、诉前公告程序冲突等异化风险。破解困境,需通过立法完善明确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合法基础,建立科学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以统一启动标准,优化考核机制保障纯民事公益诉讼的独立空间,并取消诉前公告程序以化解刑事诉讼与公益诉讼的时效矛盾。

    2025年04期 v.38;No.206 107-11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教育管理

  •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与运作机理研究

    卢宏业;王茹春;

    新时代,党和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明确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进行了政策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职业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但在高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构建与运作机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与问题症结。对此,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阐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教融合共同体利益实现的价值化机制,探索高职院校打造以要素资源为交换条件,通过分解识别产业生产服务价值链条,依托价值增值服务与活动,进而深度嵌入行业生产环节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链体系,构建高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方利益契约化、运行法治化的系统性框架。

    2025年04期 v.38;No.206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赋能乡村产业增效提质的数字商贸工匠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蓉;宋李玉;叶丽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农林类职业院校的时代使命。农林类职业院校培养数字商贸工匠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落地举措、乡村产业增效提质的迫切需要和专业自身内涵发展的重要契机。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对数字商贸工匠的需求和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构建“赋能乡村产业增效提质的数字商贸工匠培养模式”,并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实践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升级、教师能力提升和学生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赋能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38;No.206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福州市域内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福州市域内16所高职院校2023年质量年度报告分析

    陈致州;陈星豪;林雨婷;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高职教育在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科研服务等多方面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更好地研究福州市域内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的贡献,选取16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选择2023年质量年度报告中的17个关键性指标,既研究全部高职院校当年度对福州区域的发展作用,又横向对比分析各院校之间的差异,在学生就业质量、科研服务、非学历培训和校企合作方面总结现状并提出4点针对性建议。

    2025年04期 v.38;No.206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福柯权力理论视角下高校规范“微权力”治理“微腐败”路径研究

    肖汉;

    高校是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场域,高校基层“微权力”运行异化所引发的“微腐败”现象,正成为侵蚀高等教育公信力的潜在威胁。以福柯“微观权力论”为理论视角,剖析高校“微权力”的非中心化、生产性、关系性与历史性特征,并揭示了在规训机制、知识权力共生及监督机制失效中催生“微腐败”的内在逻辑。提出通过构建去中心化治理网络、优化话语生产机制、构建智能监督机制、重构廉洁文化生态等四个治理高校“微腐败”新路径,确保“微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2025年04期 v.38;No.206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教学研究

  •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

    沈薇薇;肖志鹏;

    针对传统教学中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普遍存在的难题,以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创新提出“‘岗课赛证’四维联动”的理论模型,将岗、课、赛、证四要素进行两两有机融合,重塑课程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过程+结果”多元化双向动态评价体系,并融合AI技术赋能教学全流程,形成“岗位驱动—赛证反哺课程”的闭环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就业率,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2025年04期 v.38;No.20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多元评估法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

    周峰;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深入推广,传统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能力发展。在多元理论框架下,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提出采用多元评估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工具等多个角度进行优化分析,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多元评估法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等方面的创新。该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特别是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上成效显著。同时还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改进方向,如评价工具的多样化、教师评估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优化。

    2025年04期 v.38;No.206 147-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生态旅游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杨华;郑高育;

    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聚焦于高职生态旅游专业群,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在构建专业群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前提下,通过全员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全过程融入路径设计、全方位资源整合策略,以及特色化实施模式的创建,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三全育人导向的生态旅游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为高职生态旅游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操作方案。

    2025年04期 v.38;No.20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高职思政课“灌输—启发”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

    陈金环;黄亚兰;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针对生源多样化、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单一化等现实问题,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提出“灌输—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其实践路径从三方面展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专题化设计、实践化延伸和分众化适配,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在教学策略上,注重灌输与启发的动态平衡,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技术赋能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实效;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依托数据驱动和反馈闭环,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赋能。这一改革路径旨在为高职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2025年04期 v.38;No.206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征稿启事

    <正>《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公开发行、由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底出版。办刊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领域专业研究成果和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构想服务。

    2025年04期 v.38;No.20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投稿指南

    <正>为提高期刊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结合本刊实际,特请来稿作者注意以下要求:1.文稿内容要有理论性、前瞻性,有学术及实践价值。2.所有文稿请以Word文档(A4)形式发送至编辑部电子信箱:hljsgxb@163.com,邮件主题处请注明第一作者姓名、论文题目。3.文稿书写格式:题目、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摘要、关键词(以上项目均需译成英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

    2025年04期 v.38;No.20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下载本期数据